• 当前位置:
  • 首页» 信息阅读
七月赣南红·青春逐光行 | 智能制造与建造学院“苏区星火·逐光”社会实践队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(一)

七月赣南红·青春逐光行 | 智能制造与建造学院

“苏区星火·逐光”社会实践队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(一)

    七月赣南,青山如黛,红旗漫卷。7月5日,江西新余,晨光初露,智能制造与    建造学院“苏区星火·逐光”社会实践队9名师生整装集结,开启了为期七天的红色研学之旅。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以田野为课堂,以历史为教材,让新时代青年在躬身实践中触摸红色血脉,在躬耕力行中感悟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。

    一、将军故里寻初心田间地头悟真知

    7月6日清晨,实践队抵达“将军之乡”兴国县。首站走进将军园,巍峨的纪念塔下,队员们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:“传承红色基因,担当强国使命!”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56位兴国籍将军的烽火岁月,一张张泛黄的照片、一件件斑驳的文物,将大家带回那段“万里长征路,里里兴国魂”的壮烈历史。 

    7月7日上午,队员们驱车前往凤岗村。在开国少将王屏故居前,将军后人动情追忆:“王屏将军常说'党指到哪就打到哪'。”当听到将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时,实践队员们都眼眶湿润了:“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英雄,今天才真正懂得什么是‘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’。”

    随后,一场特殊的“田间思政课”拉开帷幕。7月8日清晨,队员们与村民一起采摘绿豆,黝黑的皮肤、酸痛的臂膀让大家真切体会到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刘羽轩感慨道:“手心的水泡是成长的勋章,这份‘泥土味’让我更懂乡村振兴的意义。”

    二、烈士英魂励壮志非遗匠心传薪火

    7月7日下午,实践队来到龙砂村钟效培烈士故居。站在烈士生前用过的煤油灯前,讲解员沈欢眼含热泪:“1931年,年仅28岁的钟效培为掩护战友牺牲。今天的幸福生活,是无数这样的'微光'汇聚成的璀璨星河。”

 

    随后,一场非遗技艺传承体验(传统镌刻)让实践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。在传承人钟师傅指导下,队员们屏息凝神,学习方寸木石间的精妙技艺。冰冷的刻刀传递历史温度,每一次下刀都是对匠心精神的感悟,更是对苏区人民勤劳智慧与坚韧精神的传承,深感守护文化根脉的时代责任。

 

    三、躬耕沃野践使命红色书院筑信仰

    7月8日清晨,实践队走进凤岗村。在村民刘大爷的绿豆田里,队员们顶着高温连续作业3小时,完成绿豆的抢收任务。“看到老乡们朴实的笑脸,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。”实践队队员刘嘉豪谈道。

 

    下午,全体队员走进潋江书院——这座承载着中央苏区教育火种的百年学府。在肃穆的展厅内,队员们驻足凝视泛黄的文献资料,聆听讲解员讲述毛泽东同志在此提出“关心群众生活,注意工作方法”的动人故事。实践队成员朱慧红在参观笔记中写道:“看着斑驳的书桌和简陋的教学用具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‘坚定信念、求真务实'的苏区精神内核。”书院门前的参天古樟见证着历史,也映照着青年学子眼中闪烁的理想之光。

    四、星火逐光:青春赋能新时代,苏区精神永放光芒

    “苏区星火逐光”之旅,是历史的回望,更是精神的远征。在将军家风与田间实践里,在烈士丰碑与非遗匠心间,队员们触摸到坚定信念、一心为民、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。

    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将自觉成为苏区精神的信仰者、传播者、践行者。让革命星火汇聚成青春光芒,照亮前行道路,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服务社会、报效国家的行动!

    苏区星火,永不熄灭;青春逐光,照亮未来!

编辑:游细辉

一审:李  思

二审:范向红

终审:史洪松